编者按
贵州省残疾人联合会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之际,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展示过去5年来贵州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成绩和未来5年发展的方向,彰显新时代我省残疾人自立自强的精神风貌,促进贵州残疾人事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,现特推出系列报道,讲述贵州残疾人精彩故事,传递贵州残疾人好声音。
清明前夕,位于湄潭县湄江镇兰江村双河组的银柜茶场,山间的茶树嫩芽吐绿,10多名残疾人正在采茶。
(相关资料图)
残疾人正在茶山上采茶
银柜茶场的主人杨永刚现年44岁,是肢体残疾人,也是全省制茶能手,更是当地闻名的“茶王”。他生产的茶叶先后10多次获国际国内大奖,杨永刚也因此荣获“遵义市十大杰出青年农民”、科技部第一批“农业农村创业导师”、第六届贵州省“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制茶师第一名”“全国优秀复员退伍军人”等荣誉。
“湄潭我去过,那里茶叶很好!你回去一定要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啊!”2009年11月25日,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表彰大会上,国家领导人接见杨永刚时说。
杨永刚没有忘记领导的嘱托,将荒山变茶山,不但建立生态茶叶基地1587亩,还建起了2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,成立湄潭银柜山茶业有限公司,坚守“不用农药化肥的茶园,怀感恩之心做良心茶”的理念,带动当地老百姓发家致富。
湄潭县种茶历史悠久,茶叶品质优良。1997年,昔日部队上的“优秀学员”杨永刚退伍回到家乡,跟着父亲一起种茶,并在当地一家成熟的茶行打工学艺。
艺成后,杨永刚扩大了自家茶叶种植规模,建立起自己的茶叶基地、工厂和品牌。
开荒、种植、修路、搭工棚、建厂房、装设备……1998年,杨永刚拿出所有积蓄在兰江村流转荒山、土地389亩种植茶叶,同时建起了简易的加工厂,取名“银柜”。
如今茶场规模已发展到了1587亩,拥有湄潭翠芽、遵义红茶、金银花等15个茶叶种类,银柜加工厂的产能辐射到周边2个村民组1500余亩,实现年产值上千万元。
随着全省茶叶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,杨永刚的事业也走向世界。“银柜牌湄潭翠芽”在国内外的茶博会多次获得金奖。杨永刚也先后获得“海峡两岸茶王”“全省第六届制茶能手”等称号。
残疾人余亚亚一只手娴熟地采茶
“以前这里都是荒山,没有茶也没有路,我们就近也找不到适合的活干。”32岁的肢体残疾人余亚亚告诉记者,杨永刚自掏腰包出资20多万元修通了10多公里的通村路,后又向政府申请100多万元资金对路进行扩宽和硬化,让1000多名村民直接受益。
“别看我一只手采,其实采得并不慢,我们的手艺都是杨永刚传授的,他对我们残疾人格外关照,亲自开车到山脚下接我们上来,每斤茶青的收购价也比正常人要高一两块钱,我每天可以采3斤,可以收入100元左右。”余亚亚对这份采茶工作非常满意。
李孝辉正在检查制作阶段的茶叶
“我每月收入2200元,每天开着小汽车来上班,每年收入2万多元,三个子女都是大学生。”视力残疾的李孝辉在制茶岗位工作多年,在杨永刚的指导下成为制茶能手。
“残疾人最缺的是就业机会和自信,只要他们拥有一技之长,能养活自己甚至给家庭增收,他们就会活得自信。”同样是残疾人的杨永刚最能体会残疾人,基地常年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15个,月平均工资2200元,不仅管吃管住,还给残疾工人买了意外伤害险,并鼓励残疾人家庭发展茶叶种植增收。
在他的带动下,残疾人家庭年收入达3万元以上。不仅如此,杨永刚还为残疾人家庭提供免费的种植技术培训。
杨永刚在谭永强的茶园里现场传授管理技术
58岁的兰江村村民谭永强与肢体二级残疾的父亲相依为命,以前只有每月800元的护林员收入。在杨永刚的带动下,谭永强将自己8亩山地全部种上茶叶,每年采摘的茶青就地卖给杨永刚。“每斤茶青高于市场价一块钱,但他要求我不能使用肥料,还请我帮助他管理茶山,现在我每年的收入从之前的1万元增加到3万多元。”
谭永强只是很多受益村民中的其中一位。如今,在杨永刚的带领下,兰江村村民户均收入达两三万元。
据了解,茶青采摘和加工高峰期时,杨永刚的基地上每天有100多名工人,每年支付工人工资就有80万元。
目前,杨永刚已经在着手发展有机茶,并与村民签订了无化肥种植协议,准备把基地再扩大,让更多的群众跟着发家致富。
文、图/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黄军
编辑/罗亮亮
二审/李冰
三审/李缨
关键词:






















